电子组装工厂自动化真的有机会成功吗?

2017-11-15 雅鑫达 740

2014年郭台铭大力疾呼鸿海/富士康预计要导入机器人大军来面对日益高涨的大陆人工成本,一部分公司的代工厂似乎也吃到了这口水,也跟着嚷着要导入自动化,而且开始要求我们的设计要符合所谓的DFA 。

 

说真的,我个人很赞同产品导入自动化,因为自动化可以使产品生产更具稳定度,请注意我没有说自动化一定可以提高产品的良率,因为良率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以及良好的管理才能达成的目标。

 

之所以略带酸葡萄心理,是因为以前看过很多公司的自动化都只是喊爽的而已,我们公司之前也喊过几次,但全面执行的困难度实在太高,所以后来不是只做了半套,不然就是无疾而终。 先暂且不要去管机器人的高费用好了,因为现在的机器人跟以前比起来已经便宜且进步很多,个人以为自动化的最大障碍是产品设计与机器维修的成本。

 工业自动化

想要让生产线自动化,不是把机器人买回来导入就可以完成的,还得把组装的零件设计成可以让机器人取放的形状,否则机器人拿不起零件怎么组装? 而且安装的方法也不能拐弯抹角,你以为机器人可以聪明到把电路板掀起来5~8公分,然后帮你把软板(FPC)插到连接器中? 就算真的可以做到,那必须得使用多复杂的机器人来达成。

 

我们以最简单的锁螺丝作业来举例好了,想要让机器人可以锁好螺丝,必须把螺丝都设计在同一个垂直基线上,不能让同一个产品上面,有颗螺丝要锁90度角,其他颗螺丝要锁45度角,另外最好还要设计成全部使用同一种螺丝型号,因为最简单也最便宜的机器人一次只能锁好同一个角度的同一种螺丝,要是每锁一颗螺丝都要换一台锁螺丝的机器人, 那还不如干脆用人工来锁还比较省事,而且导入的机器人越多,维修的成本也就越高,机器人总不会永远不坏吧? 参数调整也得花时间调适,不是吗?

 

再以现在自动化程度最高的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产业来说明,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的零件都是卷带(tape-on-reel)包装,而且每颗零件的表面都一定要留一块可以让置件机(贴片机)吸嘴(nozzle)吸取的平面,如果没有平面,还得加贴一片耐高温的平面贴膜(Mylar),如此才能完成自动化作业。 而且SMT所有的零件作业都是垂直取放。

 

也就是说自动化的第一个必要条件要从零件设计改变做起。 而第二个必要条件则是成品组装作业简化成垂直上下。 这两个条件不是你自己说想自动化就可以自动化的。

 

既然代工厂已经一付跃跃欲试的姿态了,而且公司内也有高层欲假自动化之名来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后续应该会有机会把更多数据放上来让大家参考。


责任编辑:雅鑫达-PCBA一站式服务商!